当前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正文

大顿号 大顿号念什么

大顿号 大顿号念什么第一次在稿子上看见“、”这个符号时,我愣了一下。它像个淘气的小雨点,从句子中间突然蹦出来,不像是端庄的逗号,也不是那种一板一眼的顿号。对,我们熟悉的那个顿号,是“、”,用在词语之间,表示小小的停顿。那这个“大顿号”——难不成是它的双胞胎哥哥,个头更大些?说起来,这还真是个美丽的误会。我后来才搞明白,原来在日语里,这个“、”就被称为“読点”,作用类似我们的逗号,但形态就是我们顿号的样子。所以当有人说“大顿号”时,他脑海里浮现的,很可能就是日文排版中那个清晰分明的“、”。它在那儿,可不是为了区分几个并列的词汇,而是承担着划分句子气息的重任。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它瞬间就有了点不一样的气质?我特别喜欢翻看一些日本小说的中文译本,字里行间总能撞见它。比如,“黄昏时分、他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你看,如果用我们的逗号,感觉就是平铺直叙的换气;但用上这个“、”,停顿的瞬间似乎被刻意拉长了一点点,画面感“唰”地就出来了,仿佛能听到门轴转动的那声绵长的叹息。这个小小的点,竟然藏着这么细腻的节奏感,真叫人惊喜。所以你看,一个标点符号的命运,也挺奇妙的。在我们这儿,它安分守己地做着词语间的协调员;漂洋过海到了别处,它就摇身一变,成了掌控句子韵律的指挥家。这哪里只是一个符号该怎么念的问题呢?这分明是语言习惯悄悄给我们开的一扇窗,透过它,能看到不同文化对节奏和停顿的理解有多么微妙的不同。有时候写着东西,我会下意识地想用用这个“大顿号”。倒不是为了标新立异,就是觉得在某个特别的瞬间,只有它才能给出我想要的那种——带着些许郑重,又有点文艺范儿的停顿。虽然知道在正式的中文写作里这不规范,但这种偶尔的“任性”,就像在规整的方格纸上偷偷画了个小表情,让写作这件事变得私人而有趣起来。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大顿号”念什么?其实啊,它还是念“dùn hào”,只是当我们心里装着对它另一种用法的理解时,念出这个名字的感觉,似乎也多了几分跨越语境的会心一笑。一个小小的符号,竟也能连接起不同的阅读风景,这难道不很有趣吗?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