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片 最后一片叶子课文原文
        最后一片叶子说真的,每次想起欧·亨利那篇《最后一片叶子》,我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从来不是那个曲折的结局,而是那面爬满常春藤的斑驳砖墙。尤其是在深秋,冷风像顽劣的孩子一样呼啸而过,把叶子一片片从藤上扯下来。那种感觉,特别具体,又特别揪心。故事其实不复杂,对吧?两个年轻的画家姑娘,苏和琼西,住在格林威治村一个破旧的小区里。琼西,可怜的人儿,染上了肺炎,在那个年代,这病可是能轻易把人带走的。她躺在铁床上,眼神空洞地望着窗外,数着对面墙上日渐稀疏的藤叶。她固执地认为,当最后一片叶子飘落时,她自己的生命也就走到了尽头。这是一种多么绝望的联想啊,把自己的生死,寄托在一片随风摇摆的、微不足道的叶子上。你能说她傻吗?我倒觉得,人在病到极致时,那种脆弱和无助,真的会让人抓住一些看似荒谬的念头当作救命稻草,或者,是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然后,就是那个老贝尔曼了。故事里说他是个失败的画家,画了四十年,却连艺术女神的裙边都没摸到,整天嚷嚷着要画一幅杰作,却只是用廉价的杜松子酒把自己灌得醉醺醺的。在大部分篇幅里,他像个滑稽的配角。可就是这个脾气暴躁的老头,在那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可怕夜晚,做了一件谁也没想到的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苏照顾琼西的那些细节。房间里弥漫着清冷的油彩味,还有病人身上散发出的、若有若无的发烧的气息。苏蹑手蹑脚地拉上窗帘,生怕惊扰了琼西,也生怕惊扰了那片叶子。她搅拌着鸡汤,说着鼓励的话,但那些话语在呼啸的风声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那种焦虑感,我似乎能触摸得到。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守在亲人的病床前,明明自己怕得要命,却还要强装镇定,感觉自己和整个世界就悬在一根细细的线上,随时都可能崩断。转折就发生在那个清晨。风雨过后,你会以为那片叶子肯定不见了,对吧?但奇迹般地,它还在!它就那样紧紧地巴着藤茎,带着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在冷雨敲打后的砖墙上,展现出一抹黯淡却无比顽强的绿色。琼西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希望,有时候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地,从最绝望的缝隙里生长出来。真相大白时,那种震撼力,哪怕隔了多少年重读,依然让我鼻酸。那片叶子,根本就不是真的!那是老贝尔曼,在那个狂风暴雨的夜晚,提着灯笼,架着梯子,冒着刺骨的冷雨,用他毕生的才华和心血画上去的!他因此染上了严重的肺炎,不过两天就去世了。他真的完成了他口中的杰作,但这幅杰作,不是挂在画廊里供人欣赏的油画,而是悬在墙上,为一个年轻生命点燃求生意志的生命之火。想到这儿,我总是特别感慨。什么是真正的伟大?也许不是声名显赫的成就,恰恰是这样一个看似失败的小人物,在无人知晓的暗夜里,用最善良的谎言和牺牲,完成的最后一次、也是最辉煌的一次创作。那片叶子,因为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人性的结晶,所以它比任何真实的叶子都更具力量。它战胜了秋风,战胜了疾病,更战胜了绝望本身。所以你看,这篇小说哪里只是在讲一个善意的谎言呢?它是在告诉我们,希望本身,有时就是最有效的良药。而人与人之间那种看似微小的、不经意的守护,恰恰拥有着撼动命运的力量。每当我遇到觉得过不去的坎时,偶尔也会想起那最后一片叶子——它仿佛在说,再坚持一下,也许希望,就挂在下一个转角。        
    
    
相关文章:
文章已关闭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