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历史传奇故事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史传奇故事集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一、古代的一些传奇人物的故事
姜太公:姜太公即姜子牙。又名尚、吕望,道号飞熊。姜太公在历史上是顶有名的,后人每提及辅佐王霸之臣,必说成汤之伊尹,西周之吕望,汉氏之张良。因有兵书《六韬》传世,更被誉为百代兵家之祖。如果仅是如此,尚不足以说是传奇,不知因何缘故,太公望被流传到了民间,被大众当做天字第一号的保护神。“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这句话很能说明姜太公在民众信仰中是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当然,有系统地将黄脸太公这个历史人物转变成传奇人物,而且又转变得相当成功的还是署名钟山逸叟许仲琳编辑的《封神演义》。
鬼谷子:鬼谷子隐居鬼谷,世人以此为其命名,这个人在历史上好像并未怎么亮相,但是,据称是其传人者却在历史上大有名头,如孙膑、庞涓,如苏秦、张仪,还居然两两成为了对手。鬼谷子姓甚名谁,众说纷纭,但又没有个定论,有一种说法是:王禅老祖就是鬼谷子。可是王禅老祖同时又是唐朝人薛丁山的师父,这么长的时间跨度,估计人是办不到的,除非真的成了神仙。
诸葛亮:论知名度,在中国人的心目当中可能已经很少有再能盖得过诸葛亮的人了。历史上的诸葛亮之所以受人景仰,凭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诚精神。可是自从有了罗本先生的小说杰作《三国演义》之后,孔明便摇身一变,成为了智谋的化身,不仅兵法近乎天下第一,算无遗策,而且旁通诸术,有如神人。后来的占卜术士也多有奉其为宗师者。
关羽:关羽表字长生,后改为云长,为三国名将,居西蜀五虎大将之首。长期以来,关羽都被民间奉为武圣,与孔夫子的文圣称号相并列,虽然说是并列,武圣的声势却是要远远盖过文圣的。现如今,关羽的地位好像被降低了,可是在清朝以前,天下随处可见关帝庙,就像天下随处可见城堭庙一样,而祭祀的城堭是一方一个,祭祀的关帝却是天下仅有的一个。
花木兰:与别人相比,花木兰可能显得较为平凡。甚至于花木兰是谁史书上都没怎么交待。但是花木兰的知名度可也不小,听说已经漂洋过海。一首《木兰诗》算是一位诗人替写史的代笔了。本人相信这件事至少有个影像,绝不是纯属虚构。
李靖:李靖,字药师,三原人,世称三原李靖李药师。同姜太公一样,李靖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出色的军事家,可说是全唐第一。曾辅佐李渊父子平定天下,后来又北伐突厥,西征吐谷浑,百战百胜,古之罕有。这绝对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唐杜光庭《虬髯客传》中曾云李靖红拂事,后来更被好事者衍为风尘三侠故事。刘林仙版《薛仁贵征东》评书便说李靖乃薛仁贵的授业恩师。大抵在民众眼里,凡是厉害人物都是应该有个更厉害的老师的罢!而这个师父至少已经成了半仙。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方证道破《易筋经》来源那段也曾言及李靖,说是慧可一直不明经中武学之秘,直到遇了李靖才茅塞顿开,可见李靖更是一位武学奇才。
吕岩:吕岩即吕洞宾。民间传说的八仙之一。而且被许多行业聘请为名誉祖师爷。据说吕岩本是一儒生,曾经去应试,被仙人渡化,导入仙途。这个仙人有说是铁拐李玄的,有说是汉钟离权的。这个故事就是很有名的《黄梁梦》,大抵与《壶公三戏费长房》相似。像古代笑话《我要手指头》中讲点铁(或石)成金那个故事也有借用他的大名的版本。有一种说法是:五代时,吕岩曾与陈希夷同隐于华山,陈希夷即陈抟老祖,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据说活到一百一十八岁寿终。那么吕岩其人大抵便是生活在五代至宋这个时期了。
张三丰:狗皮道人张三丰,这又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传奇人物。说起张三丰,大家可能都会首先想起金庸。金庸笔下的张三丰大抵生于宋元明三代间。单氏评书《铁伞怪侠》更又给提前了些,几乎与岳飞同时,更将其与唐朝道士洞玄子联系起来,综合成一人。而单氏评书的另一个版本《大明英烈》中亦曾提及这个人,只说是一个邋遢老头儿,不明年龄,疑是与朱元璋差不多。说张三丰的话千奇百怪,什么样的讲法儿都有,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这个人的确是个武林高手,一代宗师。
丘处机:丘处机,全真七子之一,道号长春真人。丘处机一生足迹遍天下,据说曾入大漠,与成吉思汗证法,亦曾西行到昆仑山脉采玉,学识甚为渊博,被后世玉匠尊奉为祖师爷。而且还有一个说法,讲《西游记》的作者便是丘处机,这种说法在清代很流行。无风不起浪,本人意思是,即便此书非丘翁所作,亦极可能与其相关。毕竟丘处机曾经西行过,更有切身的感受,而这种见闻与感受,便被书作者写入了书中。
唐寅:了不起的又是唐寅。本来想说纪晓岚,有一阵子不是被传得很玄糊么?可是细一想,几百年传下来,比他更有资格的大有人在,如于公(成龙),如施公(仕伦),如彭公(朋),如刘公(庸),甚至黄天霸,海灯法师,但是,年代毕竟近了些,日后传不传得下去还要两说着。所以这回又是唐伯虎。现实中的唐伯虎可不像大众传说中的那样,虽然其性情有些洒脱不羁,却并非是有如段正淳那样的风流种。江南第一才子的印章唐寅是曾用过,美人图,唐寅亦曾画过,也许正是因为这几个原因,才被以讹传讹,弄得绯闻缠身。甚至更有高人对他那个号“六如居士”进行曲解,说是有六位如夫人的意思,即有六个小妾。被传奇得有如唐伯虎,真不知是喜是悲。
二、关于兰陵王有什么传奇的故事
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骁勇善战。北齐乾明元年高肃被封为徐州兰陵郡王,故名兰陵王。他前后因各项战功被封为巨鹿郡、长乐郡、乐平郡、高阳郡等郡公。据说因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敌人,每每打仗都要戴上狰狞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军心大振,很快敌人被迫撤走。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以此为题材的作品有诗词、电影、书籍和游戏。
人物生平
一、扑朔迷离的身世兰陵王的父亲是北齐高祖神武皇帝高欢的长子文襄皇帝高澄,而母亲却连个姓氏也没有,这使得他的身世变得扑朔迷离。《北齐书》中载:“兰陵武王长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载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后生河间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广宁王孝珩,兰陵王长恭不得母氏姓,陈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渔阳王绍信。”兄弟六个中,史书载老五安德王的母亲陈氏为“广阳王妓也”,但尚知明确姓氏,唯有兰陵王的母亲没有姓氏,不知是谁。由此,人们推断,兰陵王母亲的身份和地位,恐怕连官妓都不如,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地位卑贱、不知姓名的宫女。这样,在讲究血统门弟的士族时代,兰陵王虽然贵为帝胄皇孙,处境却十分尴尬。他“莫名”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压力,每天忍受别人鄙视的目光,低声下气地生活,可能就是他小时候的人生境遇。
二、柔美的容貌与狰狞的面具《北齐书》、《北史》中说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兰陵忠武王碑》中说他“风调开爽,器彩韶澈”;《旧唐书·音乐志》中说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话》中说他是“白类美妇人”。可见,兰陵王的美确是不容置移、超凡脱俗的,他有着一般男子所不具备的俊美容貌。后人猜想,他的美也许正是来自于他那出身卑微的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容貌异常惊艳,又怎能引来地位相差悬殊、贵为帝胄的父亲的垂幸呢。
但是,兰陵王的美却给他带来了极大苦恼。在那个地方割据、连年战乱的岁月里,作为王公将相家的子弟,时刻都要接受战争的考验。因为相貌俊美柔善,在战场上对阵时,他经常会受到敌手的轻蔑。为此,他不得不命人制作了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每逢出战时,都戴在脸上,以此达到威慑敌手的目的。《旧唐书·音乐志》云:“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着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师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乐府杂录》鼓架部条云:“有代面,始自北齐。神武弟,有胆勇,善战斗,以其颜貌无威,每入阵即着面具,后乃百战百胜。戏者,衣紫腰金执鞭也。”唐朝崔令钦的《教坊记》说:“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为假面,临阵着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由此可见,兰陵王经常着狰狞假面出征并非道听途说、无籍之谈。后来,京剧中出现的“脸谱”,也许与兰陵王的面具及舞曲《兰陵王入阵曲》的影响不无关系。
三、骁勇善战及威名美誉史载,兰陵王是北朝时期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的名将。有的说他“有胆勇,善战斗”,有的说他“勇冠三军,百战百胜”。这表明,他的英勇善战绝不仅是因为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吓,肯定是吓不退敌人的,关键还是他自身有超越常人的战斗本领。狰狞的面具,只是为他的神勇无敌增添了一抹传奇的光环。兰陵王一生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战役。其中广为传颂的一次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邙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对北齐发动进攻,北齐重镇洛阳被北周十万大军团团围困,北齐武成皇帝急忙调集军队前去解围。在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发动了一次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眼看就要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这时,受命为中军将的兰陵王戴着“大面”,身穿铠甲,手握利刃,率领五百精骑,奋勇杀入周军重围,势如破竹,一直杀到洛阳城下。守城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贸然开门,兰陵王摘下面具,城上的北齐军立即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大军合兵一处,奋勇杀向周军,周军大败。《北齐书》书载:“芒山之败,长恭为中军,率五百骑再入周军,遂至金墉之下,被围甚急,城上人弗识,长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又有史书记载:周军“丢弃营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军资器械,弥满川泽。”正是这次大捷,使得兰陵王威名远扬,北齐皇帝加封他为尚书令。
兰陵王不仅骁勇善战、屡建战功,而且忠以侍上,和以待下,在士兵和当时社会中广有威名。北齐书记载:他“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作为那个混乱王朝的皇亲国戚,能够做到没有架子、与将士同甘共苦确实难得。即使是对自己的政敌,他也能够做到宽厚以待。史载,当初长恭在瀛州时,行参军阳士深上表告发他贪赃枉法,长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长恭东山再起,引兵进攻定阳时,阳士深刚好在高长恭营中听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长恭会借机报复杀害自己。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吾本无此意。”可阳士深心中仍不踏实,非要央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了一个小过失,打了阳士深二十板子,好让他安下心来。《北齐书》还记载了他一个非常“平民化”的动人细节。说一次他上朝时,跟随他的“仆从尽散,唯有一人,长恭独还”,事后高长恭竟不以为意,“无所谴罚”。由此可见,他平常对待下人,是非常宽厚仁慈的。在北齐那样“不把人当人”、动辄砍头杀人的疯狂时代,他宽厚仁和的一面独具风范,焕发着温暖的人性光辉,不由得让人心生敬佩。
四、最后悲惨的命运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功高盖主,祸必降之。人生辉煌的顶点,往往可能是悲剧开始的起点。对兰陵王而言,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得近乎变态的帝王家族。北齐自建国以来,短短二十八年间,就换了六代皇帝,叔侄之间彼此折磨,兄弟之间相互惨杀,一个比一个短命,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兰陵王容貌柔美、军功显赫,终其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祸自保,可依然无法改变他的悲剧式宿命。
《北齐书》载:长恭“历司州牧、青瀛二州,颇受财货。”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但贪人钱财的目的是什么,不得而知。据他自己讲,是为了自污其名,免遭朝廷忌恨。邙山大捷后,武成赏其功,为他买来美妾二十人,可他“唯受其一”,就是害怕太过张扬,遭人嫉妒。又载:长恭“有千金责券,临死日,尽燔之”。也就是说在他临死前,烧掉了别人所有欠他债的借据。从他待人处事、宽厚仁义的性格特征来看,不象是一个贪财好色的人。不少史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自污,以求避祸。
《北齐书》载:及在定阳,其属尉相愿谓曰:“王既受朝寄,何得如此贪残?”长恭未答。相愿曰:“岂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见忌,欲自秽乎?”长恭曰:“然。”相愿曰:“朝廷若忌王,于此犯便当行罚,求福反以速祸。”长恭泣下,前膝请以安身术。相愿曰:“王前既有勋,今复告捷,威声太重,宜属疾在家,勿预事。”生活在这样恐怖的帝王家庭,不紧张也不行。从此,长恭每遇战事,便称病不出。故意“有疾不疗”,以求借此避祸。一次,江淮寇扰,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将,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肿,今何不发。”真是恨不得自己把自己的脸打肿冒充病人。
北齐后主高纬性格懦弱,与他的列祖列宗相比,荒淫有余,残暴稍次之,不过杀起自己的亲人来,却毫不手软。公元565年的一天,高纬在与兰陵王谈及邙山之捷时,颇有人情味地说道:“入阵太深,失利悔无所及。”兰陵王听到自己的皇弟如此心疼自己,内心不免激动、热乎,深情地回了一句,“家事亲切,不觉遂然。”正是这句表亲近、表忠心的话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史载:“帝嫌其称家事,遂忌之。”因为在小心眼的后主高纬看来,家事是我高纬的,不是你高肃可以随便说的。开始猜忌拥有兵权的兰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陵王说错话后,深感大难将至,整日惶恐不安,尽管一再低调行事,刻意淡化自己,但终是躲不过“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悲剧宿命。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后主高纬派使者看望兰陵王,送来的礼物竟是一杯毒酒。兰陵王悲愤至极,对自己的爱妃郑氏说:“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鸩也!”郑妃劝他说:“何不求见天颜?”天真的郑妃以为可能只是兄弟之间的一场误会,只要高肃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讨回性命。而兰陵王自己心里明白,向后主高纬讨个说法根本没有用。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将斛律光,不也是无辜被引诱入宫、用弓弦残忍勒死的吗。万念俱灰的兰陵王,扔下一句“天颜何由可见”,遂将鸩酒一饮而尽,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死前烧掉所有债券。其时,兰陵王仅30岁出头(具体不明),死后被安葬在都城邺(今邯郸临漳县境内)以西。重要军事统领兰陵王的遇害,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失去了军事支柱的北齐王朝被北周皇帝宇文邕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五、流传至今的千年古曲也正是在“邙山大捷”中,北齐武士们持假面歌舞庆祝胜利,诞生了广为流传的《兰陵王入阵曲》。后该曲定格为着假面指挥击刺的男子独舞。曲调悲壮浑厚,气势不凡,古朴悠扬,描写了当时的壮烈场面和激越情感。
此曲诞生后,在民间流传很快,隋朝时期,被正式列入宫庭舞曲。中唐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定其为“非正声”,下诏禁演。后渐渐褪去武曲本色,演变为“软舞”。南宋时期又演变为乐府曲牌名,称之《兰陵王慢》,有越调和大石调之分。用越调演唱时,分三段,二十四拍,毛开在《樵隐笔录》里说“至末段,声犹激越”,还有“遗声”可寻。而大石调演唱的《兰陵王慢》,则分前后段,十六拍。按王灼《碧鸡漫志》说法,已经“殊非旧曲”了。以后,该曲在我国渐渐失传。幸运的是,唐时传入日本的《兰陵王入阵曲》保留了几份真实面貌。日本古代五月五日赛马节会、七月七日的相扑节会、射箭大赛等庆祝胜利时,都要反复演奏此曲。直到现在日本奈良元月十五日“春日大社”举行一年一度的日本古典乐舞表演时,《兰陵王入阵曲》仍作为第一个独舞表演节目。日本人将其视为正统的雅乐,格外珍视,对其保留和传承有着一套十分严格的“袭名”与“秘传”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千年之后,还能欣赏到原汁原味、壮怀激烈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1992年9月6日,也就是该曲问世后的1428年,在邯郸市文管人员马忠理组织下,日本奈良大学教授笠置侃一等人率领的雅乐团在磁县兰陵王墓前供奉演出了此曲。《兰陵王入阵曲》从此又得以回归故里。
兰陵王高肃墓位于今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墓冢高大,周围建有透花围墙,墓地建有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公路时取土时,挖出了《兰陵王高肃碑》。碑额篆阳文四行十六字:“齐故假黄钺右师右慰公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载了兰陵王高肃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字迹虽然驳落黯淡,但仍不失遒劲、古朴,因其史料及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碑第一品。1988年,兰陵王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兰陵王墓前那英武的塑像及后面高大的封土,每次走到跟前,不仅让人忆往追昔、扼腕叹惋、浮想联翩。一段传奇的人生,一个混乱的年代。
英雄的悲剧也许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三、20个简短的古代名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古代名人的世界,感受他们的风采和魅力吧!
1.孔子讲学弟子: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不仅教导弟子知识,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
2.孟子仁政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
3.屈原爱国诗人: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他创作了《离骚》等名篇,表达对国家的忧虑和忠诚。
4.勾践卧薪尝胆:勾践在遭受失败后,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复仇,展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
5.刘备三顾茅庐: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三次亲自到茅庐中拜访诸葛亮,体现了求贤若渴的精神。
6.岳飞精忠报国: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他一生精忠报国,最终因秦桧陷害而冤死,展现了民族英雄的气概。
7.玄奘西天取经:唐朝高僧玄奘为了学习佛法前往印度取得真经,成为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传奇人物,展现了宗教信仰和文化交流的精神。
8.华佗医术高超:华佗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家,他的医术高超被后人称为“神医”,展现了医学家的智慧和技艺。
9.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他七次擒获南蛮首领孟获,使其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
10.韩信胯下之辱:韩信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曾忍受胯下之辱,最终成为一代名将,体现了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
11.李清照才情出众:李清照是宋代女诗人、文学家,她的诗词作品展现出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12.郑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是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他率军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
13.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司马迁因直言进谏而遭宫刑,但他忍辱负重继续创作《史记》,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
14.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元朝军队攻打南宋时,率军抵抗,最终被俘。
15.王羲之书法独步天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体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16.郑和下西洋:明朝航海家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到达非洲东海岸进行友好访问和贸易交流,展现了航海探险和国际交流的精神。
17.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智慧,统一了中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8.李时中巧治瘟疫:明朝名医李时中曾用针灸治疗瘟疫患者取得显著疗效,被誉为“神医”。
19.戚继光抗倭战争:明朝名将戚继光率领军队成功平定东南沿海的倭寇之乱保卫了国家安全。
20.王阳明心学创立:明朝思想家王阳明创立了阳明心学,成为儒家一大派别,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历史传奇故事,历史传奇故事集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